今天有些失落。主要原因是浪费了涨工资的机会,而且意识到,如果未来没有压倒性的成果,也没有转会,可能也很难再涨了。
事情是这样的。学校有个校内人才项目,定位是冲击国家高层次人才,拿到之后薪水可以上涨一截。虽然总数在全国还是洼地,但在武汉算是比较舒服的。
我花了两周多准备幻灯片、背讲稿、推演可能的问题,甚至做好了失败的心理准备,期间也有一些不太体面的“操作”。但最终还是没能拿到。评委共17人,横跨文、史、哲、法、新闻、经管、政管、马列等学科,我只拿到了6票,其中还包括本领域的两位专家。有位评委事后告诉我:「你讲得太难了,其他评委基本听不懂。」也有评委反馈:「太紧张了,像AI播报一样。」
隔行如隔山。我做的东西,在经济学内部尚且未必能得到广泛认可,尽管论文发在不错的期刊上;更不用说跨学科的同行了。为了「那点五斗米」,我已经尽量在汇报中迎合他们的理解口味,甚至对自己做的东西进行过度「包装」——以至于我那位超厉害的师弟都曾经忍不住「鄙夷」我。
这也不是社科院(以及社科院找的评委)第一次「针对」我。这次似乎是第四次了。我也算是头铁,一直不服气。不知道我是否明年或者后面还会上头再试一试。
现在对未来感到有些迷茫,也不知道还能如何辗转腾挪。自从几年前拿了个小人才项目后,整个人确实有些松懈了:先是搞了行政,再是试图追热点换方向,后来甚至萌生了「靠之前的基础混口饭吃」的想法。今天这次失败,算是一个提醒吧。
大人才项目还是困难了,而且耗费大量精力去运作,欠下无数人情债。为了涨点工资,看来也就这三条路:搞成果,尤其是有显示度的成果,搞校内人才;转会,顺便还可能拿一笔安家费,但未来存在较大不确定;换个赛道,比如搞装修去。第一种可以搞搞,但似乎不如换个下家,毕竟转会之后也可以搞。这么看是最差的选择。当然不排除学校可能恶心我,不放我的档案。第三种则是因为装修过程让我很「享受」,觉得有些工序,比如全屋定制,我也可以去当个设计师。
想到哪是哪吧。明天还要过,暑假还要过。破事搞完,收拾心情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