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

写下这篇文字有诸多的缘由。陪着一波学生从大一入校走到大四毕业,有着不少的感悟和想法,其中一些应该记录一二。上个月初一个友人问我「做(大学)班级导师有什么建议」;当时忙着一些社交活动和修改论文,也拖延至今,这篇文字也算是给友人一个交代。

开始之前打则广告,「下课」系列目前有 5 篇 post:

学生们需要什么?

做班级导师,最重要的事儿大概就是要明确「学生需要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而且很可能没有一个公允的答案。我尝试总结了一下:

  1. 需要把他们当做成人对待。
  2. 需要较为正确的三观,独立的思辨能力,不偏执的性格。
  3. 需要有「渔」的能力。
  4. 需要关系网络、校友资源。
  5. 需要现代化的管理(信息传递)方式。

当然,这些东西都可以抽象成为一个带约束的优化问题:

  • 效用函数代表的是学生自己的偏好;偏好的建立与前两条的关系较为密切。
  • 3—4 条则代表了一些典型的约束条件,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
  • 第 5 条完全可以算作是我的泄愤,也算是第 1 条的补充吧。

所以,抽象地说,班级导师给学生能够带来的是什么呢——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对」的效用函数帮助学生尽量减弱那些约束条件

Implementation

下面我将逐条来叙述我的具体想法。

需要把他们当做成人对待

首先说明一点,我很反感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我相信学生也是如此想的。我见过很多不把学生当做成人的做法:比如,强制学生一定要去上课,强制学生一定要上自习等等。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了,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师需要做的是「告诉他们有哪些行为选项,每个选项对应的可能的结果」,不该替学生做选择。怎么说呢,我认同「自由」是人的一个重要的权利。

当然,出于一些目的,老师可能希望学生做出某种预设的选择。比如,老师希望学生参加一个公共讲座,那么老师可以怎么做呢?我个人觉得老师首先可以公开讲座的详细信息,并且突出一下重要性;其次,可以私下邀请个别学生参与——但凡有同学参加讲座,其周围的学生也有可能一并参加了;还有一个下下招,发红包(我很不推荐)。

需要较为正确的三观,独立的思辨能力,不偏执的性格

关于「较为正确的三观」,很难有一个比较容易界定的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个标准的一个比较容易操作的方法。

现在时不时会冒出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比如同性恋、异烟肼毒狗等等),我个人认为,这些热点话题就可以当做很好的示例,告诉他们哪些是可能「对」的想法,哪些想法可能有问题,也可以引发他们的讨论,也有助于提升思辨能力——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过于绝对可能会翻车。其实,我自己经常针对一些话题跟学生们争论,他们在不少时候会让我「成长」不少,也算是教学相长吧。

一位朋友对此有着另一番见解:现在的学生们学了太多「专业」内容,但人文沉淀不足。我也认同这点。他的建议是,学生们有机会多选修一些哲学、人文类的课程,或者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提升「内在的修为」。

另外,在一个比较正常的环境中,个体可能也是比较正常的。换而言之,学生整个集体如果不错(这点我还是相信的——毕竟这是统计学规律),那么一定的集体活动可能也能让学生们的三观比较合理。关于这个话题,我放在下面具体说。

需要有「渔」的能力

这里的「渔」,指的是广义上的学习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等等。我虽然把这点列出来,但我没啥好说的——毕竟怎么学,因人而异,而且与时俱进。

当然,一些框架式的必要信息,越早告知学生,效果可能越好;比如,第一学期就告知学生在第六学期时要考虑保送,那么他们可能会在之前的学期中尽量为此丰富自己的履历;反之,当他们第三学期才知道的话,可能发现自己学业上的坑太大了,就自暴自弃了。

需要关系网络、校友资源

说到这个话题,我就特别的惭愧……如果学生要走学术道路,我的水平完全不足以帮助他;如果学生想着就业,我能提供的帮助也极为有限——我的同学们、朋友们大多还在事业的起步或者上升阶段,他们远未到位高权重。所以,我在毕业时节时常向学生们致歉,因为未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关系网络(我未来是不是该换个方向了?)。

关于这一点,我引用某位密友的一段文字:

我也有想,作为学生,真正的所需要的,哪些是可以由导师或者说一位亦师亦友的「过来人」给予一些指引的。首先每个阶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大一大二可能并不需要具体的指引,这个时间段应该还在摸索,找到志同道合的集体或朋友,能够一起探索和分享校园生活,就已经很满足了。同时,把每一种选择所对应的可能的结果告诉大家,可能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然后可能最重要的是需要为学生搭建平台,能够整合多方的资源,然后进行撮合。其实一个人固有的三观和思想体系,是很难在一个时点或者因为某个人而改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那在这个层面上,老师的个人能力其实是极其有限的,但是可以通过协调尽可能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些平台或者通道,或许能够事半功倍的对他们产生更多的正面影响。

这就看出来海外高校在这方面的优势了——placement director 之类的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资源。

其他

由于个人的经历,我对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着莫名的追求。在具体执行中,我还掺杂了一些个人的偏好:比如搞蛋糕会之类的,让学生之间相互熟悉;组织学生们互写生日卡片,留一份回忆。

 

5 thoughts on “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

  1. Pingback: 「打杂」的这两年 | Xiang Sun @ Homepage

  2. 李昱

    我想说的是正确的三观。思辨的能力确实很重要而且比其他什么的都重要。但是大学的导师已经不是小学的老师。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仔细想想一个孩子前面18年养成了错误的三观或者喜欢随波逐流你能用这四年去改变吗我觉得不太可能。大学的导师我觉得是一种锦上添花以及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的作用。有的时候学生陷入了迷茫因为他生活经验不足这个时候需要老师引导。告诉他遇到这个事应该怎么处理blabla

    Reply
  3. Pingback: 两则小事 | Xiang Sun @ Homepage

  4. Pingback: 四年的规划? | Xiang Sun @ Homepage

  5. Pingback: 时间的陷阱 | Xiang Sun @ Homepag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